讀者:許君豪醫師 (職業醫學科)
謝謝蔡依橙校長發起這次讀書會,以及討論夥伴們的分享、提示與激盪:知名財經作家綠角、永豐商業銀行經理 Data Su、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林舜穀醫師。
主題書: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原書名: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日期:2016 年 11 月 22 日
這本書在談什麼?
這本書的主題是行為經濟學 (behavioral economics)。一如蔡依橙校長所寫,它包含了三個主題,在書中縱橫交錯:
1. 行為經濟學發展史
2. 行為經濟學簡介
3.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主要貢獻者之一,作者 Richard H. Thaler 的學術生涯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以作者的話來說,傳統經濟學 (economics) 建基於兩大假設:
1. 最佳化 (optimization)
2. 均衡 (equilibrium)
最佳化的意思是:人會根據最大利益來做選擇。均衡的意思是:在價格自由浮動的競爭市場中,供需均衡決定了價格的波動。
然而,這兩個基本假設,受到 1960 年代開始一連串心理學研究結果的嚴重挑戰!
以最佳化而言,作者提到自己的親身經驗:剛擔任教職時,他為了鑑別學生的程度,將考試設計得稍難。結果在 100 分為滿分的考試中,全班平均僅得到 72 分,受到許多學生的投訴與抱怨。檢討之後,下次考試,他把滿分調整為 137 分,結果全班平均變成 96 分,同學們皆大歡喜。
然而,由於學期成績的最終分數(A、A-、B+、B、B- 等)是依和班上其他同學的「相對分數」計算,和總分是 100 或 137 毫無關係,照理說,「理性的」學生應該不覺得滿分往上調有任何影響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均衡而言,作者舉的一個例子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Black Monday)。在 1987 年 10 月 19 日這天,全球股市在沒有任何利空消息出現的情況下暴跌逾 20%。即使有人提出一些解釋,仍難以說明暴跌的驚人幅度。
行為經濟學,就是一套承認上述兩大假設可能失準,而認為應該把「人類的實際行為」考慮進去的一套經濟學理論。行為經濟學認為:
1. 人在金錢上的行為,並非全然依據最大利益
2. 價格的波動,不見得反映供需均衡的實況
行為經濟學基礎穩固了嗎?
還早得很。
作者說,跟 40 年前他剛起步時比起來,行為經濟學已不再被視為邪魔歪道,他自己本身也從早期到處碰壁到擔任 2015 年美國經濟學會 (AEA,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主席。
但修正「最佳化」和「均衡」之後,行為經濟學的新版假設組合是什麼?顯然不能只是「有限最佳化」和「有限均衡」。
作者抱持樂觀態度:
「我們需要更多證據本位的經濟學,無論是在理論上,抑或實證上。」
「為了建構新理論,我們需要新的事實。好消息是如今我在頂尖經濟學期看到了不少頗具創意的證據蒐集。從發展經濟學領域出發,蓬勃發展中的隨機對照試驗充分展現了這個趨勢。」
【讀書會夥伴心得】
以下摘錄讀書會成員們的心得:
作者力戰群雄的歷程,令人振奮!
除了上述事蹟,作者於 2005 年獲頒 Paul Samuelson Award,亦顯示出行為經濟學已有一席之地。Paul Samuelson 被許多人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提醒並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
書中的交易效用 (transaction utility) 有助避免「看到便宜就買」衝動。即使我們現今處於行動世代,有許多 app 等資料來源,但我們仍需時常抵抗自己的不理性的行為!
「心理帳戶」的力量
錢放在不同地方,往往有不同心理效應,例如:台灣長輩常鼓勵子女買房地產,或許就有「因為這筆錢不容易挪動,所以可達到『抑制過度花費』的效果」。
「稚齡」的經濟學
有一本談醫學的書,叫做《最稚齡的科學》。以此書所述的歷史來看,經濟學似乎比醫學更稚齡。因為對於「什麼操作會產生什麼結果」、「哪些東西目前我們有能力操作」,經濟學的把握似乎還不如醫學。當然,這跟兩者的複雜度大有關係。就所觀察的變項來說,經濟學遠較醫學複雜。
刻意練習
成為高手,除了「練習一萬小時」之外,有什麼訣竅呢?刻意練習可能是關鍵。
對社會確實有效!
行為經濟學實際上已逐漸對社會的運作發生效用。例如美國的 401k 退休金制度,當預設的提撥比例增加後,因為人們傾向於「懶得」去變更,使得平均提撥比例增加,退休金數額隨之增加。
經濟學帝國主義
即使經濟學根基仍不穩固,不過相較於許多社會科學學門,經濟學的模型與解釋能力已領先許多,並跨足政治學、法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門。
其他參考書籍、資源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群眾的智慧—如何讓個人、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聰明》
《最稚齡的科學-一位偉大醫師的觀察手記》
【羅輯思維 183】怎樣成為一個高手?
【我的思考】挑戰「公設」的絕佳故事!
科學之所以精彩,其中兩個原因是:
1. 可否證性 (falcifiability)
2. 公設 (postulates) 只是假設,不見得是真理
這兩個特性,數學也都有。但科學和數學的一個根本差異是:科學的公設取自實體世界,數學的公設則否。
數學的公設一開始通常也是受到實體世界的啟發,但數學定理的正確性,其判準完全就是數學式子,而非實體世界的觀察或實驗。有關這個概念,可參考 20 世紀初著名數學家 Godfrey Harold Hardy 的自傳《一位職業數學家的辯白》,原書名《A Mathematician's Apology》。
再從另一方面說,若觀察、實驗結果沒錯,而該結果與公設不符,那科學的公設就應該被推翻。實際上,因為有許多觀察錯誤、測量設備異常、科學界不接受……等問題,所以有問題的公設通常拖很多年才被推翻。
數學就不一樣了。數學公設的推翻,不需要對自然界觀察或做實驗,只要推導後發現邏輯矛盾即可。不過,究竟什麼叫做邏輯矛盾?人們以為的矛盾,會不會其實不矛盾?或反之?這些近代數學破壞與重建的故事,也很精彩。
再回到這段開頭的科學兩大特性:
1. 可否證性 (falcifiability)
2. 公設 (postulates) 只是假設,不見得是真理
這本行為經濟學大師寫的書,寫的就是這麼一個挑戰傳統經濟學公設的精彩故事。雖然新的公設組合還沒塵埃落定,但當代及未來的才人,肯定會繼續帶領大家突破重圍。
【最新】本書作者獲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理由:"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behavioural economics(行為經濟學)"
● 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最初諾貝爾獎的領域之一。最初只有五種獎項: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生理或醫學,正式名稱是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餘類推),首次頒發於 1901 年。
經濟學獎則首次頒發於 1968 年,正式名稱是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Press Release】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2017.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新聞稿)
延伸閱讀
【蔡依橙】《不當行為》:一個學者,如何開宗立派,並成為大師的過程。
【綠角】“不當行為”(Misbehaving) 讀後感 1—消費時的不當行為(讀後感 2、讀後感 3)
【綠角】行為經濟學能否打敗市場?
【林舜穀】不當行為 - 我們不理性,但努力作出正確決定
【Data Su】漫談《不當行為》